都市的脈搏,總在節前跳得分外歡騰。菜市場里,青翠的粽葉層層疊疊,艾草與菖蒲捆扎成束,那濃烈又清冽的草木氣息,裹挾著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吆喝,洶涌地撲向每一個行人。正被這節日的熱浪沖得有些恍惚時,媽媽打來了電話:“家里包粽子了,豆沙的、鮮肉的都有,放假回來吃啊,一起過端午。”媽媽的聲音透過電波傳來,帶著家的暖意。
提及端午,鼻間仿佛聞到了甜美的粽香,耳邊也隱約響起江面上震天的龍舟鼓點。在我的記憶中,它算是氛圍比較濃厚的一個節日了。家鄉的端午節,家家戶戶的門上、窗上必定會插上幾束新鮮的艾草。那獨特的清苦香氣,是驅邪避穢的古老宣言,也是節日的無聲標記。往年的這個時候,我都挎著小竹籃,跟在奶奶身后,去村后向陽的山坡割艾,一部分插在門前和窗戶上辟邪,另一部分曬干用來泡腳驅寒。電話里,母親笑著說:“今年艾草長得旺,等你回來,我倆一起去割,就像往年你跟你奶奶那樣。”
吃飯時剝開同事給的粽子,糯米香氣瞬間彌散開來。這香氣奇妙地重疊了媽媽電話里描述的“家里粽香”,更深處,竟像一把鑰匙,瞬間打開了記憶的閘門——奶奶在灶臺邊氤氳的煙火氣里,瞇著眼,將兩片粽葉靈巧地疊成漏斗,填進糯米和豆沙.......一枚小小的粽子,竟成了時間精心折疊起的一個結扣。它讓此刻的我,與電話那頭的媽媽,與記憶深處灶火映照下的奶奶,在味覺與氣息的奇妙牽引下,在這無形的“褶皺”中悄然相逢。
這穿透歲月的溫暖粽香,這山坡上年復一年的青青艾草,都是時間的信物,傳遞著生生不息的眷戀與煙火人間的踏實。它們從古老的儀式中走來,落在媽媽延續至今的叮嚀里,最終抵達我們此刻奔忙卻也充滿期待的日常。我想,所謂文化的根脈,并非塵封的舊物,而是這些在時間褶皺里流轉不息的愛與煙火氣。
我們步履不停,追逐著遠方的星辰。然而,正是這些被折疊在古老習俗褶皺里的溫情暖意,如同家鄉山坡上那年年新綠的艾草,以它特有的堅韌與芬芳,溫柔地標記著來處,更照亮了歸途。它輕聲提醒,所有的出發與奔赴,是為了在某個飄著熟悉粽香的時節,循著那令人心安的艾草指引,踏上回家的路。